二十出头,一头红发的青年人温森特·梵高出生在欧洲首屈一指的经营美术品的梵高大家族。最初温森特在叔叔经营的位于伦敦的古比尔公司上班,有着很好的销售业绩,颇有前途。自信满满的温森特决意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遭到了拒绝。
在经历一场苦涩的失恋之后,温森特最终离开了伦敦,前往阿姆斯特丹,并决定在那里上大学。他的叔叔给他聘请了当地最好的学者曼德斯·德科斯塔做他的私人教师,为其入学考试补习,长辈们都希望他能够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牧师。而温森特却在漫长的学习中,对自己是否想要成为一名牧师产生了怀疑。他想要真真正正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想要对受压迫的人提供实际的帮助。考虑到家族长辈们为他的将来所做的一切,他陷入了纠结之中:是不辜负家族的期望,听从安排做一名牧师,还是勇敢地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终,在老师曼德斯的支持下,温森特决定勇敢地追随自己的想法,他离开了阿姆斯特丹,去了比利时一家福音传教学校学习,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福音传教士。不幸的是,由于温森特的耿直和不屈服权威,他得罪了学校的老师,并最终没能通过福音传教士的考试。学校的皮特森牧师向他提供帮助,让他去了一个条件艰苦的产煤矿区博里纳日布道。虽然没有工资,可是能得到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机会,温森特还是满怀希望出发了。
来到博里纳日,是温森特寻找自我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矿区,温森特亲眼看到了被资本剥削压榨的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缺吃少穿,衣不蔽体,孩子没有办法接受教育,男人们一工天作十几个小时却只能挣到一点面包钱,勉强度日。长年累月的劳作和艰苦的矿区环境,在不断消耗着人们的健康,由于贫穷,人们没有办法离开那里,只能一代又一代地过着绝望的生活。温森特逐渐意识到,光是从精神上布道是不能真正解除矿工们的生活困难的,他开始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帮助矿工中来,他节衣缩食捐赠了自己的衣物、钱财给贫穷的人家,搬到破旧的小屋居住,替矿工们和煤矿主交涉,帮助需要帮助的矿工家庭……
然而,一次不幸的矿难再次把四处漏风的生活撕开了一个口子,在温森特马不停蹄到处奔波救人的当口,福音传教士委员会却无情地抛弃了他,剥夺了他在矿区布道的资格。此时的温森特彻底崩溃了,他开始怀疑他深信不疑的上帝,上帝真的忍心让自己的子民承受如此悲惨的生活吗?上帝真的可以帮助他们吗?
颓废的温森特在矿区待了很久,信念的破碎让他一蹶不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矿工上工的画面素描了出来,这唤醒了他的梵高家族与生俱来的艺术渴望,他逐渐振作起来,努力用铅笔去记录他所看到的矿工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他决定接受弟弟给他的资助,开始踏上追求艺术的道路。
看完《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第一部分,作者笔下的温森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他的谦卑与倔强。试想,一个有着他的家族背景的青年,如果放在今天的社会,会像温森特一样,做一个不攀附家族势力的普通人吗?其次,是他的正直与善良。尤其是他自己节衣缩食帮助矿工家庭,甚至在自己生病的情况下还坚持救助矿工生病的孩子,这些让我体会到,他是发自内心地希望能够帮助那些被压迫的人们,他对底层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这是他所在的社会阶层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在第一卷中,温森特的私人老师对他说过的几段话也让我特别有感触,这些话对于处于迷茫期的人十分有意义,我摘抄出来分享给大家:
“艺术的主要价值,温森特,在于艺术家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得怎样。伦勃朗实现了他所认定的生活目的,而这就使他感到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无价值,他作为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远比他放弃自己的愿望去做阿姆斯特丹最富有的商人要高出千百倍。”
“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确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气和力量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结果也许会证明你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这才是重要的。我们应当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后任凭上帝对它的价值做出最终的判断。如果你此刻已经决定要以一种或另外一种方式为我们的造物主服务,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后行动的唯一指南。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人人都有一种正直的品格,温森特。如果他们保持这种品格,那无论做什么,最终都会有好结果的。如果你还在做画商,那么,那种把你造就成这种人的正直的品格就会使你成为一名成功的画商。这也适用于你正在接受的教育。不论你选择哪种途径,总有一天你会把你内心的一切都充分地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