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又是一年人间四月天,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我,面对生机盎然的春天,内心也不禁怦怦然了,感慨时光飞逝,青春真好。
人的青春是短暂的,但在与学生的交融中,却发现自己精力之旺盛,青春之永驻,理想之永恒。用“不惑”点化“青春”,这是“青春”的另一种诠释。
不可否认,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为了应对高考,我也曾急功近利,按照“套路”训练他们考场作文如何拟题,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锤炼语言,甚至如何背诵高考“万能”范文临场化而用之等等,以“取悦”阅卷老师获取高分为目的而进行疯狂模块训练。久而久之,我发现,这样虽然可以一时取得考试的高分,但严重拘束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好像是带着沉重镣铐的舞者,青春的孩子们一个个带了“成熟沧桑”的面具,青春的灵魂被扭曲。
而在批阅孩子们周记的时候,却发现另有一番天地,这里有自己和同学闹别扭的故事,有给父母情意绵绵的家书,有考试不理想的忏悔录,有指点社会热点的时评文,不拘一格,洋洋洒洒。读罢不禁感慨:“我手写我心”,真性情至文也!
但是,毕竟,囿于校园方寸之间的中学生,视野难免狭隘,格局难以深远。
清代王原祁也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的确,在庭户之中只能见斗室,而于天地间自然眼界宽广。格局大者,为国为民为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大我,自然能够书写大境界之文。
于是,在平常教学中,我教导他们,古士人有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立身哲学,中华民族的“脊梁”何等气魄!他们有为民请命肝脑涂地者,有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者,有身处异域不改气节者,有面对利诱势逼不改初衷者,有为官一方与民同乐者,有著书立说延续中华文脉者,有壮烈激昂慷慨赴死者……他们的名字、事迹如昆仑伟岸,如大海浩浩。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格言诠释什么是格局,什么是大我。
在专题阅读课上,我特意引导学生关注家国大事,深入剖析,形成观点。在课下,我指点学生视野更加广阔,从四大文明到“一带一路”,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到现当代文学,从莫言的写实小说《蛙》《红高粱》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从奥斯卡金奖影片《泰坦尼克号》《美丽人生》到《长津湖》《闪闪的红星》等当红影视作品,培养学生的大格局意识,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能力。
揆诸近几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也多以宏大主题为主,无论是“跨越,再跨越”,“可为与不可为”,还是谈“理想”,“写人与做人”,或是“好故事是有力量的”“一枝独放不是春”等高考题目,都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做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敢担当、敢作为的有志青年。
当然,学生在写家国等宏大主题作文时,可能会出现如口号堆砌,套话连篇,事例不鲜活,人物符号化,事例不鲜活,人物符号化等“假大空”问题。对此,可以用细腻描写代替粗放概述,也可以找准切入口,情景代入,引起共鸣,还可以把英雄人物当成普通人,进行对比,写出真情。
这方天地,的确是作文教学的一池春水,因势利导,大有可为。
在我的积极鼓励下,孩子们也积极参加各类作文竞赛,他们的文章多篇发表在《语文报》《中学生阅读》《语文月刊》《疯狂作文》等报纸杂志上。前几天,我班罗振轩、卞思鸣、蒋泓毅、王珂瑶等四位同学获得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足怪也。
时光易逝,青春不老。“青春”在点拨中传承,如佳酿,愈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