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前后,天气更加凛肃:早晚的寒气自不用说,单是那树叶,由绿变黄、红,黄、红的叶子又挂不住枝,脱离开母树,在空中轻舞,后坠落于地。屈原《九歌》中写道:“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纷纷的落叶旋舞,场面颇为壮观,也极易激惹观者的意绪。
所以冬日的阳光,就尤其显得暖而可贵。若是在开阔的地方,她大片大片地自天空倾泻而下,弥满了天地间;若是漫步在林木交织的小道,那阳光则被层层叠叠的树叶滤过,洒下或圆形或点状的轻轻摇曳的光晕。这严寒中的抚慰性的温暖,一如母爱般慈祥:我们都是这世间渴望被爱的孩子,待在平凡的一隅守株待兔,一边劳力一边希冀;一边“关心粮食和蔬菜”,一边执着于“不跪的模样”。
我特别喜欢站在冬阳里的感觉,喜欢把头微微仰起,喜欢半眯着眼,尽量长时间地站立或逐光行走。我也很喜欢看沐浴在冬阳中的人们,他们或静或动,满身带着金色,满身的金色使他们显得可亲可近。那一刻,整个世界都是充满活力的,所有的生命都是律动的。他们在思考、在表达、在感受阳光和风中的气息。
清代学者袁枚在《十二月十五夜》中写道:“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下雪的日子,应该是冬季美丽又给人欢愉的时候,雪后的寒气也更清冽。记得去年我在腊月回到老家盐城,连续下了两天一夜的雪。雪后放晴,我下了楼,看到有孩子在银装素裹的小区里堆雪人,父亲或母亲在旁协助。孩子雀跃兴奋的笑脸在阳光下泛出动人的红色。小天使越聚越多,也有老人小心翼翼地出来晒太阳,互相搭着话。那时情景,现在依然清晰:除了爱看孩童的天真烂漫,还因为看到那些垂暮老者,想到自己两年前离开了的母亲,忍不住落泪。岁月长,长不过思念。人心是口井,越是老井,越古朴蕴深。我们终有一天会长成如同父母那样,我们终有一天会浮现如同父母那样的表情。
乾隆十四年,袁枚34岁,正当盛年,父亲去世,他辞官养母。他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易"隋"为"随",起名"随园"。自此开始了他悠闲的归隐生活 ,世称随园先生。归隐后,袁枚成为自由身,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再无任何顾忌和羁绊。他如鱼得水,创作了大量表现自我性情的诗篇。袁枚是智慧和洒脱的,他的“随性”、“随缘”,克制物欲、不求闻达,成了指引我们人生的一束光。
我特别喜欢站在冬阳里的感觉,喜欢把头微微仰起,喜欢半眯着眼……“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声未远,冬已姗姗而至。
冬之始,万物藏。我们经历着,也反思总结着、含蓄蕴藉着。愿人生中少坎坷、多顺遂。也许我们无法完全共情别人的悲喜,但可以保持善良。
当人世间的雪下到了心里,阳光便成了救赎之光。因为阳光不仅替代着母亲的关怀,更代表着蕴育新生的能量,她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