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教育者要“尊重未成熟状态”。——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孙云晓看来,发现和理解儿童不是为了更有效地用成人既定或僵化的标准来教育儿童,而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他针对各种不尊重儿童发展需求和个性的“强为”现象,倡导“父母无为乃大为”,提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播知识,而是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
我越发强烈感觉到,能够发自内心爱孩子的教育者,首先是尊重孩子,然后才会与孩子平等对话。高中的孩子,几近成年,更要给予充分地理解与尊重。
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选择权。程同学是一名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的一篇作文《领悟是一个过程》,写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我的老师称赞我开窍了,我的父母称赞我懂事了,我心里窃喜……我要感谢造物主给了我一双眼睛去观察,给了我一个头脑去思考,给了我一个心灵去感悟。我是弱小的,但是执着的。”他不希望我在班级公开朗读,我竟然爽快答应了,其他同学有用惊讶的眼光,甚至疑惑的眼光看着我,而我也表现得越发坦然。这位当事的同学在后来一篇描写老师的作文中写到“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懂得尊重我们自尊心的老师,知道给我们这些青年学生留面子。”
我的做法不仅不是纵容,反而让他感觉到了被尊重,这正是我想要的。而王同学一篇描写青春期心理的随笔被我拿来在全班分享,这位同学欣然享受着自己作品被朗读、被讨论,我为此也向他表达我真诚的感谢。
尊重学生说话的权利。语文课上讲庄子的《逍遥游》,讲到“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时,我提问:“知效一官,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觉得现实生活中可以指哪些人?”我期待的回答是,指那些在官位上做出了很大成绩,不负众望的人,是一个称职的官员。张同学回答说,是指那些做官,而且很聪明的人,然后就开始小声嘀咕起来,我听不清楚,就反问道,“聪明的人就能做好官吗?”看着他更加窘迫的样子,我说:“我们大家不要急,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听他说出心里的话。”
我告诉大家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一次节目中,向他的采访对象小男孩发问,“假如你是一架飞机的驾驶员,在空中忽然发现飞机没油了,你会怎么做?”“我会立刻告诉全体乘客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打开我的降落伞跳出去。”现场观众哄堂大笑,小男孩却哭出了眼泪。主持人感觉他有强烈的悲悯情怀,于是平静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是为了把油取回来呀!”很多时候往往是听话的人太急,并没有真正领会说话人的意图。经这样的鼓励,张同学又说,“我觉得那些做官的人,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有的是混进这个队伍里的,是靠弄虚作假才有的政绩。”尽管他的回答不是思路不对,我总算弄清了问题所在。
但事情的发展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在随后交上来的一篇随笔里,他写道:
“文曲星上有一款游戏很好玩,上语文课,趁大家在齐读《逍遥游》时,偷偷拿出来玩了一会儿,……我对上课玩游戏这件事向老师道歉,因为我没有尊重老师的讲课;也要向老师说声谢谢,起码没有当面戳穿,而是以提问的方式让我认真听讲。”
我在下边批道:“我接受你的道歉。因为你提到了‘尊重’二字。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我觉得尊重都是互相的。你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很高兴。”我较完满地处理了这件小事,心里仍觉得不是滋味,如果当时我发现他在玩游戏,我还会那样“尊重”他吗?还有耐心那样“旁敲侧击”吗?
所幸的是,我的“歪打正着”赢得了学生真诚的道歉和感谢,使他懂得了什么是尊重,也使我更进一步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大概这才是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
尊重学生的内心。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新入学的同学都在适应着老师,老师们也在适应着新学生。有一位从南京来的女生元,性格开朗,喜忧形于色。她数学基础不太好,这次语文又没考好,妈妈无比焦急,特地从南京赶来。我冷静地给她们母女分析情况,我说,“元的英语是年级最好的,她的语文素养相当好,只是数学有些弱,以后加强,将来他的语数英三科总分不会太低……”
“当所有老师都对她失去信心的时候,只有徐老师您还在不断地鼓励她,开导她,这对她来说太重要了!”这是元爸爸特地打电话告诉我的,元同学为此也写过一封信给我,信中带着她特有的夸张告诉我,“徐老师,你是我崇拜的老师,每当我向办公室内张望,看到你的身影时,心里就踏实了……”。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被尊重、被关怀、被肯定的渴望,当他得到你的尊重、受到你的关怀,他就会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并成为你的好朋友。
尊重大概正像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它常与真诚、谦逊、宽容、善良等美好品德相得益彰,它最应该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