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化学校的教育既要重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使其具备国际视野,又要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使其拥有文化自信。本文通过对礼仪教育的内涵挖掘,归纳总结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国际化学校学生礼仪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具体做法,希望能对国际化学校学生礼仪教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礼仪教育;核心素养;学习动机;规则意识;文化自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学校礼仪教育围绕社会参与层面展开,以培养学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学生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为目标。
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使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国际化学校的教育既要重视对知识技能的教授,也不能忽略对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塑造;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使其具备国际视野,又要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使其拥有文化自信。苏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苏外)作为一所办学形式多元化、国际教育特色鲜明、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化学校,本着“素质培养,文化关怀”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阳光自信、富有朝气,善于表现与表达,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理解、具备核心素养、通晓中华文化的中国公民。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学校针对小学和初中特色班级开设了礼仪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归纳总结了国际化学校学生礼仪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有苏外特色的国际化学校礼仪教育的课程框架,开展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以及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的塑造等方面的研究。
一、国际化学校礼仪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一)从礼仪的概念层面看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在外表举止以及仪式等方面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是对礼节、礼貌、仪态以及仪式的统称。这是大家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关键词搜索得到的答案。
初一年级的《礼仪第一课》,引导学生对自身角色和行为的思考。首先由“我是谁?”(being)这个问题着手,而后再解决“我做什么?”(doing)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人类”一词的英语说法为“human being”,而不是“human doing”。通过思辨,学生在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后,明确了“我是谁”,由这个定位出发,与之匹配相符合的行为,从而解决“我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的困惑。
这样的思考对于刚步入初中学段的学生来说很有意义,当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起点,能否适应新角色和新环境,能否在学习自我管理过程中养成好的习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一开始就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对于他们摆正心态、端正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从礼仪的内涵层面看
礼仪是对他人、环境以及规则的尊重,是根植于人内心的教养和外化于行的表现。在与初中学生谈到尊重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的是对人的尊重,却往往忽视了人对环境以及规则的尊重。
1.对人的尊重
初中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特征逐渐发生变化,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都渴望获得来自父母、老师以及同伴的认同及尊重,却时常由于过于注重自我的感受,而忽视了因自己的行为而给他人造成的影响。为此,我们开展了一场“你希望被如何对待?”的专题讨论。学生通过观点的分享和探讨,总结了“待人如待己”的礼仪黄金法则,又引经据典列举了中西方对于这一法则的相似阐述。例如:出自中国《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出自西方《圣经》的“ Love others as yourself(爱人如爱己)” 。通过这一专题讨论,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也对未来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对环境的尊重
如果从个体在特定场合的仪容仪表、行为及言谈举止出发,由礼仪的内涵核心来谈对环境的尊重,那就不难理解这一概念了。
在给学生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引用了西方社交礼仪中常用的关于着装礼仪的“TPO”原则,即:T(Time)代表时间,P(Place)代表地点,O(Occasion)代表场合。也就是说要求人们在选择着装、考虑其具体款式时,应当兼顾时间、地点、场合,并应力求使自己的着装与之协调一致。
礼仪对于着装的要求尚且如此严格,那么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谈举止是否也应该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呢?通过引导,学生设定了生活中不同的环境场合,如外出用餐、出席重要仪式、使用公共交通、观看剧场及音乐厅观看演出、去旅游景点游玩等等,分组讨论后学生得出结论——对环境的尊重,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体面,更是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和信仰。
3.对规则的尊重
人类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受到惩罚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人们因违反规则而付出代价的事例也不在少数,事情有大有小,代价有轻有重,有的关乎物质,有的关乎品行,更有的则关乎生命。
当下,我们倡导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挑战自我,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去挑战规则。中学生的礼仪教育除了要为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指明方向,更要引导学生去设定是与非、规与矩的边界。
在专题讨论中,有这样两个事例引发了苏外学生深刻的思考。
事例1: 北京首都机场安检队伍中,三名异国的同行者,一人排在笔直的队伍中,另外两人则在队伍外仔细地阅读安检通告,了解需要单独过检的物品种类。阅读完毕转身走到了队伍的最后,安静地排好。这三人在缓慢前行的队伍中,隔着其他人小声交谈,在到达传送带后,他们根据通告上的提示,取出包中的需要单独过检的物品,快速通过了检查。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机场安检规格不同,提前认真阅读安检通告,既避免了因不了解规则而造成箱包重复开启过检的麻烦,也没有影响到整个队伍的过检速度。
身处异国他乡,了解风土人情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对当地规则及法律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出于对规则的尊重,更是来自对生命的敬畏。
事例2: 美国某大学一位来自中国的大一新生在学校主路上骑自行车时,与一辆重型车相撞,被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后死亡。警方调查后得出结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重型车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死者在事故发生前没有佩戴头盔,因此警察未对重型车司机作出处罚。根据当地法律,骑自行车必须佩戴头盔,而中国的交通规则中则没有这一条。
这两个事例对于国际化学校的学生来讲,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应警醒规则是严肃的,不容忽视和挑战。
二、国际化学校学生礼仪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做法
(一)分析礼仪学习的动机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使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是礼仪教育的核心。在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分析一下大众学习礼仪的动机(图一),因为同样的行为,其内心动机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行为后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苏外学生通过问卷的形式来对大众学习礼仪的动机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学生对大众学习礼仪的动机进行了总结归类并得出结论。
1.恐惧驱动
位于金字塔底部的,也是绝大多数人学习礼仪的动机,是为了避免因出错而被别人耻笑。通过对实操型礼仪书籍的阅读,的确能够掌握社交必备礼仪知识和技能,但被恐惧驱使的人,为了避免出错闹笑话,而只愿意按部就班,做事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2.赞赏驱动
位于金字塔中端的那部分为了赢得赞赏而学习礼仪的人,往往能不负众望,有创意地完成任务。内心的意愿决定人的态度和行为,学习礼仪不仅仅是为了向别人展示你的文化和修养,而是用一种得体的方式向周围人表达你的尊敬、感激和关怀之情。
3.理想驱动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忠诚于某种理想,愿意为他人的福祉而努力。这是学习礼仪的最高境界,也是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受理想驱使的人,往往将礼的精神融于血脉,展现于日常行为之上,用正确的眼光去发现和欣赏他人的长处,以自觉自律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从而获得内心的愉悦和幸福。
(二)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
礼仪的教育不是表演和作秀。社会上有些所谓的礼仪培训机构,以应试或展示为目的,一味追求仪态动作和形式上的标准与统一,甚至有些基础教育学段学校的礼仪教育试图通过短期的训练,将速成一支动作整齐划一的礼仪队为终极目标,这样的礼仪培训没有灵魂,不能称之为教育。
礼由心生,而后成仪,这是将“礼”内化于心从而外显于行的过程。我是谁?我怎么做?如本文开头所述,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学生由这个定位出发,与之匹配相称的行为,帮助他们设定目标,养成自律的品格。通过对礼仪学习动机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礼仪的动机由利己向利他转化,自觉而后觉他。
(三)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培养跨文化能力
1.文化认同与自信
当下的礼仪教育大多以西方社交礼仪为蓝本,但学习礼仪仅仅靠模仿和跟随,以西方为参照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的精髓,足以让我们重树世界礼仪的标准。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是华人重要的习俗和行为标准,是凝聚全世界华人的精神之线,因此加强国际化学校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苏外注重对学生的传统礼仪教育,学校每年针对各学段定期举行传统仪式,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如小学新生开笔礼、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成长礼、初中学生的青春礼、高中学生的成人礼,以及传承华夏底蕴、体验汉服之美的华服日等。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严谨,内容充实丰富,对学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其以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学校设有传统文化研习中心,通过书法、刺绣、陶艺、茶艺、昆曲、古筝、二胡等传统技艺的传习,文化养人。学校将中华传统美德“惜时守信”作为师生座右铭,并雕刻在位于学校北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石雕日晷雕塑作品之上,用以警示师生珍惜时间,诚信待人。
2.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文化的差异根源于文明路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景观。只有深刻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以尊重、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世界多元文化,才能进行平等的文明对话,建立真正的国际理解。
国际化学校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并非单纯的语言能力的训练,而是塑造学生驾驭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以及处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社交问题的能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苏外的礼仪教育在塑造学生华夏根基的同时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学校各学部定期开展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东西方不同的节日文化魅力。学校的德、日、法、西、阿多语种课程一直以来都是苏外多元化教学的一大特色,学校每年举办多语种戏剧节,让学生在舞台上再现国外经典剧目,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语言背后的国家文化。学校二十余条境外修学线路的开设,丰富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体验,特别是苏外小学六年级学生为期三个月赴英修学活动历经十年,已成为苏外学生境外修学经典项目。在这样的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苏外学子由校园走向世界的步伐自信而从容。
三、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苏外国际化学校学生礼仪素养的培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养成学生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其将来从苏外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佩蓉.佩蓉教孩子学礼仪[M].台海出版社,2016:10.
[2]纪亚飞.纪亚飞教孩子学礼仪[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1.
[3]黄立霞.传统礼仪文化的现实价值及其传承途径[J].汉宇文化,2017,(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