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古诗是从中华几千年文化里孕育出的美妙的文学体式,它“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蕴含丰富的美学因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审美教育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恰当展开审美教育,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对于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展开:
一、 初读诗中韵律美
古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形式,它讲究平仄押韵,读起琅琅上口,这是诗歌的韵律美。读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读的充分才能理解诗的涵义,为进一步欣赏诗做铺垫。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阅读,在放声诵读中感受美。在教学中的范读时与学生诵读时应注意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词中合辙押韵的韵律韵美,也可配合音乐,融情于声,感受诗与曲乐融合的美。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让孩子们多种形式诵读。读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懂得停顿、重音、语调的要领,更是要“口发其生,心同其情”。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句古诗诵读,在读出节奏感的前提下,更要读出“春风吹又生”的要出野草生生不息,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与感叹。
二、解读诗中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主要是指其用词字有精确、凝练的特点。诗中字数较少,用有限的字数表达复杂繁多的内容,要求诗人遣词精当确切,凝练含蓄。
如部编本教材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中仅以一 “绿”字就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柳绿花红的春之美景,又留有对江南春光的无限遐想。通过对诗中“诗眼”的解读更能让学生感受文字意蕴无穷的魅力,也能感受诗词的精妙有趣之处。
三、欣赏诗中画意美
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山水画,眼观全文,身历其境,可谓是诗情画意。在进行古诗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内容扩展,构建图画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开头两句便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对“烟花”解读,让学生感受扬州柳如烟、花似锦的美景。一幅《初春送别图》便是这诗中画意。从诗人的眼中感受送别,对其心中所想会感受更深刻。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以淡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在古诗教学中,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四、体悟诗中情感美
诗词的创作,是源于感情的抒发。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分析语句的同时,也要提高思想道德的修养和审美情操,深层次理解诗歌,感受诗人所拥有的美好品质,体会古典诗词中表达的情感美与古诗中的深刻哲理。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的《游子吟》等等,这些古诗表达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了游子思念亲人,故土难离的思乡之情。对古诗情感美的理解,可以增强学生对个人与祖国、家乡、亲朋的之间深厚情感的体验。
在《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教学中会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也会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无休止的探索愿望、积极进取的生活精神,进而引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给学生在生活态度方面积极影响。
五、领悟诗中意境美
情和景是古诗的基本建构。古诗的意境美一方面取决于诗中意象的艺术组合,即景色描绘;另一方面源于诗人思想感情投入,即诗中蕴含的审美价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诗词境界的评价以及《围炉诗话》中提到的古诗情与景的关系都说明了意境美是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古诗而言,诗人常将情感融于诗中,心境置于所见之物。以一些常见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进入古诗中的艺术境界。
小学课本中多为描述性意象,对于认知水平处于皮亚杰所提出的“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抽象水平较高,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直白描写的所见的诗句,教师可以在直接诵读的基础上拆分意象,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了解意象特性,然后再组合,感受诗的奇妙之处。如刘禹锡的《望洞庭》,可从诗句中找到湖光、秋月、潭面、洞庭湖等常见的意象,明确他们的特质,从而想象出“柔和月光洒在平静的湖水中,映着微光。一切都在此刻宁静,这湖水也沉沉的睡着……”的画面,以诗人的眼睛观赏景色,感受诗人此时平静、温柔、沉醉的心境。
六、活用古诗创作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有了对美的感受,更要能表现美、创造美。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意和体会诗情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写写自己的心得,或者是选择恰当的诗句用于自己的作品、文章里,借诗句艺术得抒发心中之感。也可跳出古诗格式的局限,围绕诗意展开写作。教师可以借助故事主题设计习作内容。在中高年段中可以鼓励小学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情感融于状物类文章的创作中。
如《寻隐者不遇》中,诗人与童子会晤时的对话,仅摘三句,问答不多,却别有深意。在教学中我会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都会问什么,诗中写了吗?”假如你是童子你会怎样回答。让同学们在课堂进行对话表演,把访寻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也会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古诗,以此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可以用于表达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中国古诗文化深厚悠久、博大精深,是蕴含美育资源的瑰宝。教师要善于挖掘诗美的因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审美教育,让每位学生都有美的体验、美的创造,让审美教育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苏外张家港校区 胡英男